萃升书院沈城第一高等学府
要说沈阳历史上的书院,最有名的当属萃升书院,在东北,它与铁岭的银冈书院、辽阳的襄平书院并称辽东三大书院,在沈阳,它相当于这里的第一所大学。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当时一位姓任的奉天府丞倡议修建,地点在小南门内路西,但两年不到,这书院便因创办者离职而停掉了。几十年后,沈阳文庙学宫之西,兴办了一处义学,名为“沈阳书院”,到了乾隆二十七年(1762),书院越办越大,奉天府丞欧阳瑾便亲手书写了“萃升书院”的匾额,悬挂在沈阳书院仪门上方,既是对原有书院的纪念,也意味着新创办的书院取代了原书院。
现存的萃升书院碑记录了书院始创、重修的盛衰历史,碑身高1.7米、宽62厘米、厚20厘米,方形碑首;碑座高47厘米、长87厘米、宽54厘米,仰伏莲须弥座。碑阳刻有《重修盛京萃升书院碑记》,背阴刻有《书院条规》,共计两千余字。
沈阳书院本属民办义学,但随着它规模的扩大,地方要员经常组织捐修扩建,书院“官办”的色彩便越来越浓。比如,每任盛京将军都会给书院拨款,书院还有政府划拨的2000亩学田,道光年间,又有沈阳籍翰林王叔滋,为书院捐资增建文昌阁、孝子祠、节妇祠。
在当年,书院虽为讲学之所,实际上却有着很明显的学校意味,里面的学生包括肄业生员和未成年学童,他们统称“生童”,但前者读书类似于进修,后者则以学习为主。每月初二,盛京将军(以兼管奉天府尹的身份)、奉天府学政、各州、县官员等轮流到院授课、监课并出题测试。此外,每月还要由书院山长授课并出题考核。
萃升书院的历任山长(即院长,亦称主讲)由绅董公荐产生,非德高望重之士莫属,并且多为学界泰斗。如道光年间的进士刘文麟,他原为广东即任知县,曾颇受林则徐器重,后因触忤上司而被弹劾,转归故里,在盛京文坛久负盛名;同治年间进士曾培祺,曾任国史馆编修,主讲萃升书院多年,他也是诗文名家。要说书院里最著名的老师,要数嘉庆四年(1799)在这里掌教的王尔烈。
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他出资二万大洋,重建沈阳萃升书院。这件事在辽宁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有明确的记载。此时的沈阳萃升书院,已是蒿草满地,破烂不堪。张学良先请设计人员对旧院落重新规划,后召集工匠对老房屋重新修葺。经过改建,一个全新的萃升书院呈现在世人面前。随后他又派人到各地购买经书子集等图书,在文昌阁设立图书馆。
书院复办后,呈现了一派兴盛景象,求学者纷至沓来,课堂拥挤,人满为患。课遐之际,向名师求教之人是络绎不绝,学员间相互探究争论之声不绝于耳。只可惜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后,书院被迫关闭,学员流亡关内,萃升书院彻底荒废。
闽江、山东会馆妈祖庙中家乡情
会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为: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暂住。作为清代陪都,沈阳历史上有过不少外乡人的身影,而会馆,就相当于他们在此地的“据点”。细细说来,当年沈阳历史上比较重要而现在又有文章可做的会馆主要有三处:江浙会馆、闽江会馆和山东会馆。
2013年,沈阳公布了第一批41处历史建筑名录,排在首位的是位于大东区堂子街的“江浙会馆旧址”。作为沈阳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历史建筑之一,“江浙会馆旧址”是沈阳保留下来的唯一建于清末的会馆。
再说闽江会馆和山东会馆,在当年,这两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全都叫“天后宫”。
天后宫本是东南沿海一带渔民供奉“妈祖”的庙宇,以为出海捕鱼者祈求平安。沈阳不是沿海城市,但明清以来,有诸多福建、广东、浙江、山东客商来此做生意,他们在此建立同乡会馆,同时供奉妈祖,因此两处天后宫也逐渐成为当年沈阳城内较有名气的庙宇。
位于小北门外大街路东的天后宫是闽江会馆,清朝乾隆年间由福建商人陈应龙修建。据了解,昔日的沈阳天后宫规模宏大,建筑壮观,风格独特,庙西有楼,楼后近水,环境相当优美。刘世英所著《陪都纪略》中有诗赞叹:“闽江会馆,工程不凡,开庙之日,重九重三。”
位于大西门外路南的天后宫是山东会馆,俗称山东庙。会馆内有蓬莱人赵晖吉所书对联:山镇青齐奄有大东,会我同人于此假馆。这对联将山东会馆四字藏于上下句首尾,而且全用四书五经中的成句,颇得好评。如今沈阳的山东庙社区,就在这里。
三经街历史上的领事馆一条街
三经街在沈阳,是一条有些特殊的街路。它属于沈河、和平两区的交界线,道路不宽,两侧遍植高大杨树,在三经街两侧的胡同中穿行,还能发现许多有特色的欧式、日式建筑。100多年前,这块地方位于奉天商埠地内,更重要的是,当年许多国家的领馆,都设在这条街及其周边。
在沈阳海关的网站上,有关于沈阳当年开设海关及设立领事馆的相关历史记载。上面说,光绪32年(1906年),清政府外聘的海关总税务局的首脑赫德特派英籍税务司欧礼斐来奉天料理开埠、筹设海关事宜。奉天被辟为国际商埠地,外国人可以在沈阳自由经商。自此,相继有日本、美国、英国、德国、俄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先后在奉天省城设立领事馆。
一本《沈阳建筑图史:名城印象》中,记载了当年这些领事馆的位置和往事。俄国领事馆,位于沈河区北三经街51-8号,始建于1906年,1907年至1917年为俄国领事馆早期用房,1931年至1945年为南满铁路株式会社。
英国领事馆,位于和平区二纬路4号(八一公园附近)。1906年11月英国在奉天开设总领事馆,据《东北年鉴》载,领事区域为辽宁全省各埠(营口及海城以南各县除外)及吉林全省各埠(长春及特别区属各地除外),禄福礼、吴理斯、务谨顺等曾任过总领事。该址曾为时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黄欧东寓所,现已被拆除。
美国领事馆,位于和平区三纬路22号,1906年美国在奉天设立领事馆。据《东北年鉴》载,领事区域为辽宁省各埠,该建筑2000年春被拆除。
德国领事馆位于沈河区北二经街19号,1907年设立,现存建筑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建于20世纪20年代。西楼现为沈阳军区政治部幼儿园,东楼为住宅。
法国领事馆原址位于现和平区八经街10号,建于1931年,现主楼已拆除。
重点说说当年的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吧。它位于沈河区北三经街9号,1906年6月,日本正式设立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设立之初馆址为原左宝贵将军住宅(今小西边门里),1911年新址开工,1912年8月竣工,为欧式风格。馆址东侧是俄国领事馆,西侧是英、法等国领事馆。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苏军占用,为前苏联驻沈阳总领事馆。20世纪60年代,沈阳市政府交际处使用该馆。1985年,改名为沈阳迎宾馆并沿用至今。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魏雯
摄影记者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