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沈阳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一批像沈阳故宫这样的历史遗迹,汇聚了众多巧夺天工、妙造自然的文物精品,积淀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2016年,沈阳故宫博物院迎来九十华诞。今天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在继承、创新中不断放大文博事业服务功能,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丰富的收藏、多样的展示、丰硕的学术成果、扎实的社会服务成为反映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90年来,沈阳故宫博物院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见证了时代风雨和社会变迁,一代又一代沈阳故宫人为典守民族珍宝、保护中华文脉,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是民族生存繁衍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发展复兴的精神力量。习总书记前不久强调,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了更好地展示沈阳的文博事业,让全世界的人了解、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本报与沈阳故宫博物馆共同开展“九秩挥豪——纪念沈阳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共分为四个部分,以充分展示沈阳故宫的丰厚历史与文化魅力。
九十载华章,浮翠流丹。
如今,当外地游客在沈阳乘坐地铁时,地铁卡上“沈阳故宫大政殿”的形象就会跃入眼帘——白玉砌阶,雕龙堆凤,熠熠乎虹销雨霁!大政殿是沈阳故宫的代表性建筑,是沈阳城市的旅游标识,更是沈阳的象征。崇文厚德以四季,诚敬和容以经年——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390余年屹立至今,何不是沈阳人开拓、创新、奋进、笃学的文化精神象征呢?
沈阳故宫大政殿建于公元1625年,最早称为“大衙门”,俗称“八角殿”,1636年皇太极定名为“笃恭殿”,康熙时期更名为“大政殿”。
著名清史学家、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佟悦说:“清朝时,之所以把大政殿又称为‘大衙门’,这是因为满语中的‘殿’是议事、断案的公共机构和地方。而这种机构与汉语中的‘衙门’是同一意思。因此,清朝满语中把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大政殿又称之为‘大衙门’。”
琼阁耀金 阆厦瑰伟
大政殿位于沈阳故宫东路建筑正北居中,建于约1.5米高的八角形“须弥座”上,台基用青砖垒砌、外镶雕刻石条。从下至上由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几部分组成。上绕以雕刻精细的荷叶、净瓶状青石栏杆。大政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面阔2.65米,次间面阔各1.84米,各面均等。大政殿采用中国古建筑的抬梁式技法,即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置檀,檀上置椽、望板来构成屋项。
设计者打破常规选择了八角重檐攒尖顶的亭式建筑,这种独特的建筑造型用在皇家的主要议政建筑上是很少见的。整个建筑不施铁钉,以榫卯相接,组合巧妙。殿体八面,周围出廓,各边长均为九米,殿身每面由四扇“斧头眼”隔扇门组成,八面共为32扇隔扇门。正门前两侧,立大红木柱,金龙盘绕其上,翘首扬爪,活灵活现。内为“彻上明造”斗拱藻井天花,八根九米多高彩绘金龙大柱直插殿顶,中间为皇帝上朝使用,地面被木制“须弥座”式的抬高地坪占据,古代把这种升起的地坪方式称为“陛”,官员们见皇帝时跪于坪下,口称“陛下”。陛上四周是仿石雕式样的栏板和望柱,中间布置宝座和屏风等家具。清末以前,大政殿是没有陛的,现状所见的陛为后来增加。
朝贺大典 龙骧虎步
大政殿是清入关前举行皇帝登基、元旦、万寿节朝贺、筵宴典礼等重要庆典的地方,平时则用以举行议政王大臣会议或颁布重要诏令等。
天命十一年(1627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袭承汗位典礼,改元天聪。
崇德八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出永福宫御大政殿举行皇帝登基大典,接受君臣三跪九叩后,颁诏大赦。
明清时代,每年最重要的三个节日俗称“三大节”,其中第一个就是“元旦”,即正月初一的春节,另外两个是冬至和万寿节(皇帝诞辰)。每逢过节,皇宫和各地官署衙门都要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称为“朝贺”,其实就是向皇帝祝贺、给皇帝拜年。
每逢正月初一,早上皇帝要到堂子和清宁宫祭神。此时,诸王贝勒文武官员已在大政殿前排列整齐。皇帝祭神结束,回到殿中在宝座上坐好后,王公大臣们开始向皇帝进表文、行礼叩拜新春。这种宫廷朝贺礼仪就像民间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拜年一样,是历代君臣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天聪、崇德年间元旦朝贺礼,除因战事、丧事外,基本上都在大政殿举行,只有崇德四年(1639年)元旦朝贺礼举行于崇政殿。
而努尔哈赤于“大衙门”举行盛大筵宴的传统,在天聪与崇德年间得到延续。
广接黎庶 韫润华夷
大政殿也是传达皇帝谕令的重要场所,清初在大政殿传达皇帝谕令的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内容。
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二十四日,召集众臣于大政殿宣谕,改国名为满洲。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十三日,皇太极改元称帝,改国号为清,于大政殿颁诏大赦。
崇德二年七月,因关雎宫宸妃诞生皇子,集文武群臣于大政殿,颁诏大赦,并称所生皇子为“皇嗣”。因生皇子而颁诏大赦,皇太极当政期间仅此一例。
崇德三年正月,因阿禄喀尔喀部侵犯归化城,皇太极召集王公大臣于大政殿,宣布将亲统大军讨伐。
崇德元年十月,因有粮荒,皇太极集群臣于大政殿,命各家将剩余米谷投往市场粜卖。
万寿节即皇太极的诞辰日,为每年的十月二十五日。万寿节当日,皇帝要升座大政殿,接受诸王以下官员人等上表称贺,进献鞍马黄金缎匹等物。
崇德六年(1641年)二月,皇太极第七女下嫁蒙古扎鲁特部俄齐尔桑之子铿格尔耿,于大政殿行初聘礼。和硕亲王以下甲喇章京以上齐聚大政殿,皇太极赐大宴。见于史料记载的大政殿嫁皇女,仅此一例。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陈凤军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