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扶清灭洋
“红夷炮”摧毁教堂
来到沈河区小南街,大老远就看见了两个戟指蓝天的建筑物尖顶。这便是那座“洋楼”了。
人们说的“洋楼”,是座天主教堂;由于位于当年的小南关,沈阳老辈人又称作“南关教堂”。南关教堂位于沈河区小南街南乐郊路40号、小南街与南乐郊路交汇处,为典型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建筑。史料记载,这座沈阳最早的教堂,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由法籍主教方若望主持兴建,于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落成。
《义和团档案史料》记载,当年,盛京(沈阳)百姓对外国“洋教”,“沙俄”增兵挑衅、强筑铁路、虐待华工等等早就看着不顺眼,不少人都憋着一股火气。“甲午战争”之后的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盛京(沈阳)百姓对洋人的义愤终于如火山爆发。就在这时,盛京(沈阳)的坐地户刘喜禄、张海脱颖而出,带领百姓们成立了“义和团”。当年,小北门外的天后宫、三皇庙等,都成为“义和团”的活动场所。“义和团”成员们个个看不惯“外来品”,决心铲除“洋货”、“洋教”。但是,大家又深知“洋枪”、“洋炮”的厉害。于是,他们便每天习练拳脚,烧香拜佛,寄希望于具备“刀枪不入”的“神功”。
1900年6月21日,大清政府向国际“列强”宣战,并号召“义和团”与清军联手“御外侮”。于是,盛京(沈阳)“义和团”与各地“义和团”一道,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加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
1900年6月30日,盛京(沈阳)“义和团”烧毁了大东门外的英国基督教堂、小河沿的英国教会盛京施医院、大南门外的洋人讲书堂;次日,又烧毁了大北门外洋人教会开设的“衡太枪炉”,“沙俄”的东清铁路公司、东正教堂、道胜银行等。
7月2日, “义和团”包围了南关教堂。主教纪隆,指挥武装教士、教徒负隅顽抗,用密集的排枪向“义和团”成员射击,导致众多“义和团”成员死伤。“义和团”连攻数日,却始终没能攻破天主教堂。“义和团”首领刘喜禄见状,急忙向盛京将军增祺求援。清军副都统晋昌,率领爱国清兵前来支援“义和团”。清军调来大炮,猛烈轰击南关教堂。最终,南关教堂被摧毁;主教纪隆、5名法籍神父、两名法籍修女、400余名信徒罹难。
嫁祸铲除“义和团”
清廷妥协付赔款
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打到天津、北京后,慈禧太后美其名曰“西巡”,向西仓皇出逃。到了陕西后,慈禧太后突然传旨,停止与“列强”宣战,向“八国联军”妥协。为保住她的宝座,慈禧太后向“列强”讨好献媚,并将向“列强”宣战、杀“洋鬼子”等“罪责”,统统嫁祸于“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还下旨铲除“义和团”。
《义和团档案史料》记载,接到慈禧旨令后,盛京将军增祺,立即调进千余名清兵,监视盛京(沈阳)“义和团”的活动,以“严防肘腋之变”。吉林将军长顺更为卑鄙,他不但杀害了吉林“义和团”首领,遏制住当地的“义和团”运动,还要向哈尔滨的“沙俄”提供一个团的兵力,共同围剿“义和团”。
随后,一向与“沙俄”眉来眼去的盛京将军增祺,下令在盛京(沈阳)大开杀戒,许多“义和团”成员惨遭杀害。盛京户部侍郎清锐,不仅杀害了盛京(沈阳)“义和团”首领刘喜禄,还拴斩了60余名“义和团”成员。与此同时,“盛京将军衙门”还下令,各府、厅、州、县,对“义和团”成员“一律查拿法办,以绝根株”。
1901年(辛丑年)9月,腐败的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年息,分39年还清。这便是大清帝国耻辱的“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十四万
南关教堂又重建
1908年,利用“庚子赔款”14万两白银,法籍主教苏菲理斯,在南关教堂原址上重建了天主教堂,于1912年落成,即如今的“洋楼”。重建的南关教堂,由梁亨利神父设计。
资料记载,1869年4月25日,梁亨利神父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他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精通建筑、音乐、语言学、农学等。辽宁、吉林的很多老教堂,均出自梁亨利神父之手。其中,沈阳的南关教堂尤为著名。
南关教堂坐北朝南,南北长约66米、东西宽约17米、通高40米、建筑面积约1140平方米,堂宇120楹,可容纳1500人。南关教堂为砖混结构,青砖素面,正面顶部突出两个方锥形尖顶钟楼,东西并列,上部装饰有“十”字架;中央部位是大玫瑰窗。南关教堂三扇拱门,两侧有成排小窗,内有24根石柱支撑,穹隆顶镶嵌巨大的花纹,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1926年,法籍主教卫忠藩,在南关教堂西侧修建了一座四层楼房,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余平方米,房屋近百间,是为“主教府”。至此,南关教堂分为东、中、西三个院落。西院为光华小学、公教印书馆;东院为修女住宅、惠华医院;教堂居其中。南关教堂整体建筑,围廓在东西宽80米、南北长112米的青砖院墙之内,房屋占地面积3213平方米,总面积9264平方米。
建筑设计“哥特式”
南关教堂高尖直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特式”建筑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并持续至十六世纪。于是,“哥特式”建筑也被称作“法国式”建筑。
南关教堂平面结构的“拉丁十字式”,是在“巴西利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巴西利卡式”是古罗马的公共会堂建筑形制,整个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用两排或三排柱子,把空间分为三个或五个部分,中央最高部分为中厅,两边对称设侧廊。在“巴西利卡式”平面结构上增加两个横翼,便形成了“哥特式”的“拉丁十字式”平面结构。
南关教堂的立面结构,体现了“哥特式”教堂高、尖、直的特点,展示出自由升腾、远举高飞的庄严崇高气象。“哥特式”建筑的外表均为高耸而直尖,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墙和塔都是越往上越细、装饰越多、越玲珑,而且顶端都有直刺苍穹的锋利尖顶。
框架结构透阳光
色彩斑斓玻璃窗
步入南关教堂后,有关专家逐一介绍说,“肋架券”、“尖券”结构,是“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点。南关教堂中殿的拱顶,便运用了“肋架券”、“尖券”。整个拱顶就像一把雨伞,而“肋架券”和“尖券”,便是这把“雨伞”的“伞骨”,而“伞骨”的支撑点,则分别着落在24根石柱上,使得南关教堂的穹顶轻巧高耸,形成框架式结构。
运用“肋架券”、“尖券”结构还有一大优势:减轻了墙壁的承重压力之后,可以开设众多大而高的侧窗。南关教堂建筑结构的第二个特点是,使用“飞券”,抵御中殿及侧廊拱顶的侧推力。由于南关教堂拱顶使用了“肋架券”和“尖券”,致使侧推力集中到各个柱头上。用“飞券”抵住柱墩头后,中殿的侧推力便不再由侧廊的拱顶承担,致使中殿不仅可以大大高出侧廊,还能在高于侧廊的拱顶侧面,多开窗、开大窗,致使中殿内轻灵通透。
在欣赏众多雕刻艺术品的同时,彩色玻璃也成为一大特点。南关教堂的窗户既多又大,且均为色彩斑斓的玻璃窗。早期“罗马式”风格的教堂内,主要依靠蜡烛采光。而“哥特式”建筑却全凭阳光采光。阳光透过玻璃窗上的彩画,产生了独特的色彩效果。
雄伟兮富丽堂皇
庄严兮南关教堂
史料记载,南关教堂还是一个慈善机构,始终收养孤儿。沈阳解放前,南关教堂的慈善机构称作“育婴堂”,成为沈阳最早的孤儿学校。1951年9月,沈阳市民政部门接管了南关教堂“育婴堂”,改为“孤儿学校”,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孤儿学校”依然设在南关教堂。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7.3级地震,沈阳震感强烈,导致南关教堂的两个尖顶略微错位。
1980年至1985年,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南关教堂曾得到多次修缮,保持了原貌。2006年,沈阳市政府投资,在南关教堂门前兴建了半圆形沉降广场,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成为当地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如今,老年人在此间或下棋、或闲聊、或健身、或纳凉;孩子们在广场上或嬉戏、或放风筝、或轮滑;时尚的青年男女们,穿着婚纱、西装革履,在这里拍照;傍晚时分,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在宽阔的沉降广场映衬下,南关教堂更加凸显突兀高耸的身姿,以其雍容华贵、肃穆庄严的容颜,成为沈城的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