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档案为媒 讲好沈阳故事——写在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
时间:2024-06-20 来源:沈阳档案 文字大小:

导语:

泛黄发霉的纸张、褪色磨损的照片、黑白模糊的影像……提起档案或档案馆,神秘、古老、陈旧曾是常用词。但如今,“档案馆”正以“参观展览追忆往昔”、“感受数字化档案展厅对话古今”、“查阅利用增长见闻”的新姿态,走到台前,走进大众视野。今年6月9日,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筑梦现代化奋斗兰台人”为主题,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一系列宣传活动竞相推出,将节日氛围瞬间拉满。中建三局、沈阳市供电公司、中国人寿沈阳分公司等单位近百人走进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送展轻骑兵”走进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为孩子们奉上了一堂堂生动而感人的“红色思政课”;“档案记忆里的英雄之城——沈阳英雄城市塑造学术报告暨专题成果发布会”成功召开,《黑土地上的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在沈阳百年奋斗历史专题纪录片》和《沈阳抗战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两项近期编研成果引公众瞩目……以档案为媒,沈阳市档案人正在用行动为讲好“沈阳故事”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中国故事是全党的事,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要讲。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档案作为人类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的重要载体,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赓续文化、文明与文脉,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四个好”、“两个服务”的目标要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精神,如何在新时代挖掘研究档案、用好用足档案,用生动的手段展示给公众,让档案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于沈阳的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服务于人民群众,档案展览无疑是最有信服力、最有感染力的载体。在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期间,我们推出特别文章,从策展、讲解、宣教、编研四个方面,讲述档案展览背后的故事。

策展——用心展现沈阳英雄城市底色

策划一个展览,如同编写一出历史剧。策划展览的目的,就是要把丰富厚重的历史,用档案立体、生动地呈现出来。一个好的档案史料展,要以档案为纽带,在海量的档案间寻找最适合的档案叙事逻辑,从而讲出最生动的沈阳故事。

“英雄精神 城市丰碑——沈阳英雄人物档案史料展”是我馆目前参观人数最多、预约频次最高的展览,同时,被市委宣传部列入沈阳“英雄城市”塑造重点工作。该展览是近年来东北唯一一家大型、系统、全面梳理城市英雄谱系,展现英雄群体与英雄业绩的专题性展览。时间跨度之长、人物涵盖之全面、档案史料之丰富,在同类型展览中均属翘楚。为策划好这个展览,我馆编写人员查阅了大量沈阳英雄人物的有关档案,包括馆藏、图书、学术文章等,300幅档案史料图片、百余件实物、80段视频以及十余项编研成果呈现在展览中。其中有很多展品难得一见,如1959年刘胡兰母亲胡文秀、黄继光母亲邓芳芝、董存瑞父亲董全忠等革命先烈家属的珍贵合影,辽宁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给群众技术协作发起人吴家柱、吴大有的奖状等,这些展品从档案独特的角度,生动展现了当时珍贵的历史瞬间,展示了沈阳各个时期的英雄群体、英模业绩,从而生动展现出沈阳“英雄城市”的城市底色,蕴含了生动的“沈阳故事”,受到参观者的热烈欢迎。

在参观展览后,沈阳市供电公司的一名参观者激动地说:“我今天听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沈阳英雄故事,也看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红色档案,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感受。”

讲解——用情讲好“小故事”中的“大精神”

讲解是一项看似简单却并非简单的工作。讲解的过程,是让参观者了解历史的过程,也是帮助参观者跨越文化背景的差异,激发共通的情感价值的过程展览由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组成,而讲好这些“小故事”中的承载“大精神”,是展览讲解中最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一个档案展览最本质、最迷人之处。

讲解工作学无止境,展览讲解员必须把功夫用在平时。一方面,要做好丰富的知识储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对讲解内容要饱含深情,让参观者产生共鸣,甚至感动落泪。为了做好展览讲解工作,市档案馆(市文史研究馆)的工作人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观看讲解视频等,丰富知识积累。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就去请教专家,确保讲解内容准确。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参观效果,讲解员根据不同参观人群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做到因人施讲,因群体施讲,让参观的人从内心深处提升对红色历史的认知,感悟红色江山来之不易,让党的历史可触可感,让革命的精神可追可及

有很多参观者听完讲解,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心情:“沈阳的英雄永垂不朽!自强的民族生生不息!”“这世间总有一条路,走上去就知道自己永不孤单。”通过讲解,展柜里的档案不再是隔着玻璃的陌生器物,而是亲切可感、富有温度,成为档案参观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承载英雄精神的载体。

宣教——用精彩擦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要用好红色资源。创新使展览更精彩,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实现“用好”目标。为了实现“用好”目标,市档案馆(市文史研究馆)积极创新展陈形式、打造精品陈列、探索宣教方法,扩大展览受众。

城市记忆——印象沈阳”体验中心是我馆一个网红展厅。在这里,可以看到沈阳最早的彩色照片,可以在数字档案触摸查询屏上即时翻阅《盛京时报》电子版,可以裸眼3D看沈阳的老照片,可以在大型沉浸式投影屏幕前看到一百年前立体活动的沈阳中街风貌……在本次国际档案日的活动中,中建三局的一名参观者说:“这个展厅太有趣了,我深刻感受到‘看历史’变成参与历史’,原来档案并不神秘和遥远,是会‘说话’的。”

为了提高受众的观展体验,让更多的人听到更动人的“沈阳故事”,市档案馆(市文史研究馆)组建了“送展轻骑兵”小组,实施“展览受众倍增”计划,借助流动展览影响力,让展览走出档案馆,变成形式新颖的移动课堂。今年以来,市档案馆(市文史研究馆)充分利用红色档案馆藏资源,让红色档案赋能思政教育,创新打造校馆互动的“红色思政课堂”,持续擦亮“红色思政课”名片。通过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展览前的思政课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就在本次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市档案馆(市文史研究馆)“送展轻骑兵”走进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其中一个学生这样说:“看着档案里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我们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是存在于文字之中,还能以文件、照片、实物的形式保存在档案之中。这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这么珍贵的档案,了解档案背后的故事。”

编研——用扎实研究为展览助力

编研工作是一个档案史料展览背后的基石。有了扎实编研作基础,档案史料展才更有底气、更精彩。展出和研究是表里关系。认知程度决定了展出的高度,只有研究透彻,才能更好转化如何把档案以及档案背后的故事讲得更明白、更深入,就要不断深入研究。在档案馆里做研究跟高校、研究所不一样,更像是做“翻译”,把一些看起来枯燥的、晦涩的档案“翻译”成大众能看懂、感兴趣的展示,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展览展示的基础资料。例如,对一件档案,可以从档案内容形成年代档案载体以及档案跟社会的关系角度等进行认识,但展览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通过不同层次展览向观众呈现其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近年来,市档案馆(市文史研究馆)通过深入挖掘和潜心研究我市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编研成果。其中包括《黑土地上的红色记忆——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亲历者口述档案汇编》等抗战三部曲、《沈阳解放档案汇编》《抗日将军档案史料选编——黄显声》《抗日志士档案史料选编——张凤岐》等英雄之城系列丛书。在近期召开的“档案记忆里的英雄之城——沈阳英雄城市塑造学术报告暨专题成果发布会”上,市档案馆(市文史研究馆)发布了《黑土地上的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在沈阳百年奋斗历史专题纪录片》和《沈阳抗战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两项最新编研成果。这些编研成果,不仅使红色故事从尘封的深帷中走出来,而且成为讲好沈阳故事、塑造英雄城市的重要支撑。      

让档案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让讲好“沈阳故事”走“新”更走“心”,这是档案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也是未来的努力方向。作为珍藏人类历史记忆宝库的档案馆,以其集收藏、保管、利用、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优势 和更具人性化、智慧化的服务,成为讲好档案故事、讲好沈阳故事的重要阵地。

结语:在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乐见参观者走进档案馆、走近档案,窥见历史切片、感受时光变迁,通过档案与心灵的对话,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以档案文化浸润心田,让档案意识常驻心间这也与国际档案日设立的初衷相呼应——让更多人走近档案,增强档案意识。更好践行这一初衷,档案部门愿意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宣传活动,透过档案视角,把党和国家的“大历史”与人民群众的“小幸福”讲出来、讲精彩,讲出更精彩、更生动的“沈阳故事”,让公众领略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周霁欣 图/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