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夜10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这是镌刻在沈阳九一八残历碑上的一段文字,北大营是刻在沈阳人心上的痛苦记忆。时间可以过去,历史却不能忘记。3月8日,在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沈阳评剧艺术研究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冯玉萍代表提交了《关于建立国家级沈阳北大营抗战遗址纪念馆的建议》,使公众的焦点再次聚焦沈阳北大营。
日前,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实地走访,为您解密沈阳北大营的前世今生。
真相还原:九一八之夜的北大营
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在东北设立行省,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任命徐世昌为首任东三省总督兼管将军事务。为了稳定局势,维持治安,徐世昌决定扩编军队,整治防务。徐世昌编练新军,奏准将北洋新军第三镇及由五、六两镇和二、四两镇抽拔编练而成的两个混成协,带饷携械开赴东北。经扩编,东三省共计组建新式陆军一镇(相当于师)三协(相当于旅)两标(相当于团),人数将近3万。其中,陆军第二混成协驻扎奉天,负责奉天防务,于1907年夏分批由关内进驻奉天。徐世昌下令在省城附近修建兵营,因地处城北,故名北大营。这就是北大营的由来。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在关东军板垣征四郎等具体谋划下,日军炸毁了沈阳柳条湖的一段铁路,诬指三具穿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为炸路凶犯。柳条湖铁路爆炸声一响,隐藏在高粱地里的第三中队的日军立即冲出,攻击北大营。
北大营官兵由于接到不抵抗的命令,对于日军的突袭没有准备。当炮火击中弹药库、日军逼近营门时,旅参谋长赵镇藩与旅长联系不上,便直接用电话向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报告。荣臻命令说:“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这时,全旅官兵按参谋长的指挥都已进入预定阵地,但不能还击,只有挺着挨打。
夜11时30分后,日军先后由营垣西、南、北三面进占营堤,并用机枪、手榴弹杀害我军。因不准抵抗,全营官兵相继避退,北大营内呈一片混乱状态。“士兵各持枪实弹,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请一战。甚有抱枪痛哭者,挥拳击壁者,犹能服从长官命令,不还一弹。”
19日零时许,日军受到第七旅部分官兵的自发抵抗。高桥第四中队越过营垣向621团攻击时,遭到该团官兵猛烈射击,高桥中队长以下6人负伤。小野第一中队向南大门的卫兵营房攻击时,亦受到非常猛烈的射击。小野第一中队占领南门后,开始向北大营东侧的620团南方攻击,高桥第四中队也经练兵场由正面向620团进攻,该团团长王铁汉当即下令还击。
东北军与日军激战到下半夜三点多钟,伤亡较大,东北军开始突围。当时各部队已被日军分割,情形十分混乱。620团是最后撤退的,夜4时后,王铁汉命令第二营由东面撤走,第三营及团部由北围墙突围。日军阻止突围,受到第三营第九连官兵的猛烈还击,其他各连也枪炮齐发,将日军的火力压制下去。趁此间隙,各连官兵相继越壕而出。第二营也从东面突围而出。从9月18日晚10
点30分到19日凌晨5点30分,经过7个小时激战,日军完全占领北大营。中国军队伤亡官兵335人,失踪483人,日军伤亡25人。
史海探秘:
爱国官兵打响抗日第一枪
北大营突围战是中国军队爱国官兵英勇、悲壮的一战。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东北军第七旅爱国官兵奋起进行“不抵抗之抵抗”,打响了14年抗战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9月19日,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发表《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该宣言是世界历史上第一篇反法西斯战争宣言,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表示,以往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主流观点,即认为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坚决执行了“绝对不准抵抗”的命令。同时,对谁打响了中国抗战第一枪存有争议。
2008年9月17日,七张日军在1931
年9月18日进攻沈阳北大营的照片被首度公开。王建学认为,这份由日军刺刀写真社制作的资料证实,正是由于东北军的抵抗,九一八事变之夜日军死伤25人,这再次证明,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并不是没放一枪一炮就把沈阳城拱手相让。以时任东北军独立第七旅620团团长王铁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毅然违抗上级“不抵抗”的军令,以民族大义为重,打响了抗日第一枪,这是全国抗战的第一枪,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今日追寻:历史遗迹研究者发现踪迹
时光荏苒,北大营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而随着《关于建立国家级沈阳北大营抗战遗址纪念馆的建议》的提交,使得公众的焦点再次聚焦沈阳北大营。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来到了位于大东区柳林街附近的北大营营房旧址,该建筑是砖木结构,墙体全部是用青砖砌筑而成,上覆黑色铁皮瓦,墙上悬挂着“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匾。
一位附近居民告诉记者,最近,经常有人来这里查看,听说这里要建北大营抗战遗址纪念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寻找到北大营遗迹,不但是专家学者们的梦想,也成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们梦寐以求的心愿。
沈阳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沈阳历史遗迹研究者郑英杰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他一有时间就在原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附近的居民区、小工厂、集市上转悠。直到2010年11月5日,他再一次来到了北大营,当走到柳林街的尽头,发现左面有一个很不起眼的部队家属院,之前从没进去过,于是便走了进去。刚进入大门几十米远,就发现有几座青砖建筑,这激起了他的好奇心,马上取出相机并快步走到近前查看、拍摄。这里共有三座青砖建筑,其中有两座被改建,变化很大,建筑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打了折扣,而保存最完整的是一趟约百米长的青砖建筑,墙上地址牌写的是:柳林街2—9号。该建筑是砖木结构,墙体全部是用青砖砌筑而成,上覆黑色铁皮瓦,木制窗门,内部虽然被改造成了一家一户的住宅,但还是可以看出原来的大走廊、火墙、火炉、木板棚顶,这些外观特征都和东北讲武堂保存下来的老建筑相似。内部格局与七八十年代东北地区部队营房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他初步认定这有可能是北大营的老营房。
回到家后,郑英杰打开电脑,在地图里找到了老建筑的位置,又与手头的几张二三十年代的老地图进行了对照,发现这几处房子与示意图上所标示的东北军第七旅620团战车队、军乐团营房原址位置十分吻合。经市文物局组织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鉴定,认定确实是北大营营房旧址。2014年10月,北大营营房旧址入选辽宁省公布的第九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晚报、沈报融媒高级记者 白 昕 摄影主任记者 常晟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