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绍福)由于小西边门椽上有二龙戏珠图案,民间称之为“龙门”。当时民谚云:“四个狮子高三丈,无水天河搭铁桥,两个金龙四面看,四个大家八面瞧。”从此,小西边门逐渐为“陪都重镇”所取代了。
提起小西边门等八个边门,沈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边门是指康熙十九年建设盛京边墙时所建的八门,就是我们如今经常听到的八个边门,包括大东边门、小东边门、大南边门、小南边门、大西边门、小西边门、大北边门、小北边门。八个边门式样统一,形同一间没有前后墙的门洞,只是比一般院门高大许多,边墙的高度为七尺五寸,边门比边墙高出三尺。在高出的部分框有门楣,楣外居中书有边门门名的门额,字体楷书,每字一尺见方。门楣上方建有门搭,初为茅草顶后改单檐青瓦,状如牌坊顶样式。
边墙自康熙十九年(1680)修建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消失,大约存在了250多年。一个用土夯成的边墙竟然能存世这么多年,不能不说当初建筑的质量非常高,同时后期保养也相当不错。边墙起建后,仅康熙年间即维修了三次,乾隆年间又维修了八次,虽然这些维修只是补残处,漆门柱、门板,换门栓、门槛等,但是无疑加固了边墙,使边墙、边门更能经受住风雨的侵蚀,绵延数百年,矗立于盛京大地。
边门,如同一座带有门扇的牌坊,却是关和乡的分界。如果走出边门那便是一派田园风光了。“井上葡桃一架扶,城边香草绿糜芜,水歌声起杨花老,人生东风听辘轳”的诗篇便是对边门外风光的真实描述。从1883年起在奉天传教行医40年的英国人司督阁在他撰写的《奉天三十年》一书中,对奉天边门外的田野进行了描述:“出城后,有数英里的荒野,上面有无数圆锥形土堆,这就是公共墓地。无论你转到哪个方向,都有面积相对小一些的家族墓地。值得庆幸的是,正是这些点缀在旷野上的墓地,才给这个城市,给这个大平原增添了色彩和诗意。春季,由于翻种和播种,辽阔而平坦的原野到处都是单调的土黄色,只有墓地生长着嫩绿的青草和暗绿的松树,使春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小西边门的位置大体上就在今市政府广场内南端中部。清末,部分边墙和边门日渐倾颓,特别是小西边门、大西边门更严重一些。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对小西边门、大西边门进行了改建。说是改建,其实新建的和原来的已经大不一样了,尤其是小西边门建设得更有特色。
新建的小西边门,四个二层砖体柱,柱体浮雕,大跨度拱形门,椽上饰有二龙戏珠图案,龙头大而逼真,龙身简而细小,生动美妙。四圆周屏上楷书“陪都重镇”四个大字,人们通过小西边门进入,就能感受到陪都气势磅礴无比庄严的浓烈印象。
由于小西边门椽上有二龙戏珠图案,民间称之为“龙门”。当时民谚云:“四个狮子高三丈,无水天河搭铁桥,两个金龙四面看,四个大家八面瞧。”从此,小西边门逐渐为“陪都重镇”所取代了。1942年4月,日伪大搞“金属献纳”,将此龙门拆除。
小西边门不见了,其他边门是不是都不存在了,现在也不得而知。据沈阳市居民徐士军先生介绍,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还看见过大东边门两侧的门柱,说明那时还有沈阳边墙的边门遗迹。
清入关迁都之时,对清统治者来说,盛京仍是他们的根,是自然而然的留都。正式以盛京为陪都,开始于顺治二年(1645)废明陪都南京。更为明晰的陪都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从顺治后期开始的,如建立盛京五部、盛京内务府等,并在相应的文献中广泛使用“陪都”一词。“陪都重镇”是盛京的地位所在,也是盛京响亮的名片。前几日,一些文保志愿者提出建议,在市政府广场恢复“小西边门”,让“龙门”“陪都重镇”再现,丰富沈阳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沈阳旅游的一个好去处。
在小西边门的西北侧,就是与小西边门同时建设的奉天公园。光绪三十三年(1907),经当时的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提议,在紧靠旧城西侧的位置修建了一座奉天公园,这是当时接受西方影响所兴办的城市公共休憩场所之一。公园选址十分得当,正好处于新、老城区的结合部(即原市政府大楼及其西侧院落)。1927年出版的《奉天省城市街全图》对奉天公园作了全面的介绍:“奉天公园,在小西边门外,系光绪三十三年(1907)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所创办。面积3547平方丈。东西作长方形,四周缭以短垣,辟门凡四,入处各筑小亭一座。春夏之交,红杉绿袖,联手摩肩,络绎不绝。雪亭在东,上覆芦草,樸雅堪称。其西为鹿园,呦呦有声。南有小池,蓄鱼数百,池上有亭曰:澄心可供游客小憩。其北翼然,峙立据一园之胜者,揽辔亭也有徐督手书楹联曰:地居欧亚之冲问当代名豪几人经过,亭外山川如绘考沿疆形胜注我怀来。园中所艺植物木类为株二千一百有余,草类为畦二十有四。”奉天公园内的花木与亭池等景观相结合,将这座面积不大的公园点缀得颇为别致,加之其所在距火车站、商埠地、四平街、皇寺几个重要区域都不远,故初建之时“春夏之交游人颇盛,趁集踏青者无虚日”,成为清末增添的沈阳新城名胜之一。
1937年底,在奉天公园上建起了一座大楼,即伪奉天市公署,也就是原来的沈阳市政府大楼。1923年5月3日,奉天省设立奉天市政公所筹备处,8月4日奉天市政公所正式成立,隶属于奉天省长公署,这是沈阳市建立市制的开始。1929年4月12日,改奉天市政公所为沈阳市政公所。
奉天市名称改为沈阳市是一件大事,2014年沈阳市档案馆征集人员在新西兰国家档案馆发现了英国为此发的专门通知,这是告知所属的国家或者过去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奉天市改名的文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市政公所被迫解体。1931年9月20日,也就是在“九一八”事变的两天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任命关东军参谋大佐土肥原贤二为奉天市伪市长,改沈阳市政公所为奉天市政公署。后来迫于国际国内舆论压力,10月20日土肥原被撤换。1936年4月后,伪奉天市政公署改称伪奉天市公署,去掉了“政”字。
沈阳市政公所一直在沈阳城里的怀远门北、小西门南一处靠近城墙的位置办公。1937年12月,日本人占用奉天公园建设的伪奉天市公署大楼竣工后,伪奉天市公署很快搬到此处办公。伪奉天市公署大楼建筑呈天井型结构,建筑面积15500平方米,由褐色外墙砖罩面。地下室一层,地上三层,中央设有三层楼高的一座塔楼。这座大楼早期留下来的照片很多,日本人关于大楼建设的记录留存的也不少,特别是有一本关于奉天市公署的书,对大楼内部结构记载得非常具体,比如市长办公室的面积、装饰、办公家具,会客厅的面积及其装饰、沙发等。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这里为国民党的市政府大楼。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这座饱经沧桑的建筑重新回到人民手中,成为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地。
小西边门北侧,原为一片空地。1907年日中合办的马车铁道在这里设站。马车铁道是市政府广场的孕育时期,马车铁道在这里设站,每天乘客人数很多,小商小贩也随之而来。旅客与小商小贩活动的范围,已涉足到车站以北的空地。京奉铁路修建后,1913年在此附近设站,并形成了站前广场。而这座广场在1949年后,因沈阳市人民政府设在广场西侧,形成了沈城如今的市府广场。
沈阳市政府广场北侧的这座火车站,其建设由来也是比较曲折的。
1903年9月,关内外铁路修至新民市。新民至奉天的距离已不足60公里,工程却就此停止。因为根据中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规定,中国不能“将南满支路所经过地区之铁路权利给与它国”,而清政府是向英国借款修筑的这条铁路,如果修筑到奉天的话,势必与俄国发生新的麻烦。日俄战争后,日本接管了原为俄国的东清铁路长春宽城子以南区域的铁路、支线及一切特权、财产。后经多次交涉,清政府从津榆铁路余利项下筹出166万日元购回了新奉铁路,并将窄轨改为标准轨距,与关内外铁路联轨。至此,关内外铁路自北京永定门车站至沈阳皇姑屯车站,全长839.2公里,全线通车,并改名为京奉铁路。
1907年,清政府赎回了新奉铁路,并进行了改建。皇姑屯站至南满铁路奉天站虽然已经接轨,但皇姑屯至奉天城下还有3.9公里的距离。1909年9月4日,中日双方签订了《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京奉铁路才得以展筑至奉天城根,但日本迫使清政府答应中国如修建新民至法库屯的铁路时,需先与日方商议,中国允许大石桥至营口的铁路作为南满铁路的支线。1911年,两国签订了《关于京奉铁路延长的协约》,规定“南满铁路线路抬高,在它与京奉延长线相交处架设立体交叉桥,使南满铁路线路由桥上跨越,京奉延长线由桥下通过”“京奉铁路允展至奉天城根,并把京奉铁路奉天站与南满铁路奉天站敷设接联络线路,办理联运以供行车便利。”
1911年11月,京奉铁路通到市区,车站设在西星寺附近,今皇寺庙东北岗维里,站名为奉天城站,为砖瓦平房。1913年,奉天城站铁路线向东延长至小西边门,将奉天省立第五小学校舍三栋平房改为站房,并更名为奉天新站,以区别南满铁路的奉天驿(今沈阳站)。后来,日本人称这里为“中心广场”。这个时期就是市政府广场初步形成时期。1930年后,奉天新站火车站迁往辽宁总站(原老北站),辽宁总站成为京奉铁路的终点站,失去作用的奉天新站车站随之拆除。
小西边门拆除距今已经75年了,但在其存在262年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许多故事,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