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一位英国女旅行家眼中的盛京 (图)(2018/11/23)
时间:2018-11-23 来源: 文字大小:

 

魁星楼

为盛京一处道教古刹,坐北朝南,奉道教“开文运点状元”的魁星神(即钟馗)和文昌大帝。伊莎贝拉·伯德对其拍摄的魁星楼照片是这样释义的:“盛京是中国的北部省份满洲的首府。在帝国的各个省份,文神魁星都高踞于庙堂的最上层。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中国,也与很多国家一样,女性所崇拜的战神都位列偏低。”


大南门

伊莎贝拉·伯德拍摄的大南门,城墙、城门、瓮城、城门楼一应俱全。她对大南门照片的注释为:“盛京,满洲的首府,大清帝国居第二位的城市。除吏部外,这里设置了与北京同样的官署,包括吏部、刑部等等。前朝祖辈的陵墓也都在盛京附近。”


狐仙庙

“为庇仙云愿许酬,尽将脂粉斗风流。红妆多少烧香女,齐上东南转角楼。”清翰林缪润绂这首竹枝词《转角楼仙人堂》说的就是狐仙庙。他在诗作后的按语里写到:“城内外四面皆有仙人堂,惟东南转角楼下香火最盛。每逢朔望(即农历初一、十五),士女纷集,叩谢仙灵,此往彼来,不计其数。”

伊莎贝拉·伯德在盛京期间,就拍摄了一张盛京古城里别有洞天的沈阳城墙东南转角楼下的狐仙庙——盛京狐仙庙。她说:“盛京城还有一座庙宇,中国的官员经常光顾,照片里他们端坐其中。庙宇紧邻即将倾颓的城墙,城上树木的根系不断伸展剥落了墙皮,致其坍塌于地上。这个场景极好地显示了中国走向衰微的现实画面。中国将开启新的工程,而对旧事物置之不理,因此衰败景象随处可见。”

    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Lucy Bird,1831-1904),加上丈夫的姓毕晓普(Bishop)之后,也有人叫她伊莎贝拉·毕晓普、伊莎贝拉·伯德·毕晓普、毕晓普夫人等,多简称为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Bird)。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和成功的作家,又被称为“世界百大探险家之一”。

    她一生数次来中国旅行

    20世纪以前,人们通常认为妇女不适宜长途旅行。她们没有经过训练,一旦遇到麻烦便无法保护自己。

    打破这条不成文规定的人是英国女子伊莎贝拉·伯德。她于1831年生在英国,自幼身体不好,患有风湿病、忧郁症、失眠症等多种疾病。1850年,她做了脊椎肿瘤手术,但手术并不完全成功。因为多病,医生告诫她多做户外活动。

    从幼年到青年,伊莎贝拉·伯德的身体每况愈下,医生给她开的药方是当时十分流行的万灵药——旅行。伊莎贝拉·伯德23岁时第一次去美国长途旅行,在之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多次拒绝家庭的庇护与婚姻的诱惑,游历美国、澳大利亚、伊朗、库尔德斯坦、土耳其、摩洛哥、印度、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以及她所挚爱的中国。

    纵观伊莎贝拉·伯德一生的旅行,她每去过一个地区后两年就会出版一本游记,可谓非常高产。这些著作使她在英国成了家喻户晓的女人。1892年,她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第一位女会员。

    伊莎贝拉·伯德以孱弱之身数次来中国。

    最早来中国是在1878年(1878-1896年期间,她大部分时间在亚洲旅行)。伊莎贝拉·伯德先后到过中国的上海、香港、广州、西藏、沈阳、汉口、成都、重庆、汕头、厦门、福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地。

    1896年,年已65岁、多病缠身的伊莎贝拉·伯德最后一次来中国。她从英国利物浦再次抵达上海,开始她的长江之旅。她从上海出发,乘轮船经九江至汉口,再由汉口经沙市到宜昌,乘帆船从宜昌起行,穿过壮丽险峻的长江三峡,经奉节(夔府)到万县,从万县走陆路到达成都,之后再由灌县经汶川(威州)、理县(杂谷脑)到达马尔康的梭磨,从梭磨返回成都后,沿岷江顺流而下到达重庆。在重庆乘船东下,经上海返回英国。

    在伊莎贝拉·伯德一生所著的书籍中,有三本是关于中国的。包括:1894年出版的《在西藏》(Among the Tibetans);1899年出版的《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中文译本为《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1900年出版的《中国照片》(Chinese Pictures)。

    她与盛京的不解之缘

    1894年,伊莎贝拉·伯德从利物浦出发来到远东地区,进入了一片战火纷飞的土地。时值中日甲午战争正酣,她在朝鲜游览时被驱逐出境,乘坐日本轮船离开,没有钱和行李,只有背包里面的衣服。6月21日来到中国,她游览了烟台、牛庄(营口)和盛京(沈阳),8月20日离开盛京。

    在近两个月时间里,由于乘车摔断了手臂,伊莎贝拉·伯德大部分时间呆在盛京养伤,得到了妥帖的救治。这要归功于东北西医事业的开创者、来盛京行医传教的英国人杜格尔德·克里斯蒂(中文名司督阁)医生。

    1914年,司督阁在其所著的《奉天三十年(1883—1913)》一书中对此专门做了记述:“1894年,我们接待了一位杰出的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在那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其他女士遵命撤出,而她却留在朝鲜。当没法按照原定计划旅行的时候,她不得不改道牛庄(营口),然后乘船转赴盛京。在距离我们医院大门数百码的地方,为了躲开不知多深的臭水沟,马车翻了,她被甩出车外,撞到一块石头上,胳膊受了重伤。在以后的五个多星期里,她留在盛京。她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常在我们医院里走动,调查每个人的病史,并进行拍照。她面对疾病和痛苦所表现出的活力和敏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的右胳膊摔坏了,坚持用左手完成了她的游记中关于朝鲜部分的撰写。中日(甲午)战争开始的初期,在那险恶和令人焦虑的日子里,她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大家都非常喜欢她,后来她成为我们的忠实朋友。”

    在伊莎贝拉·伯德逝世五年后的1909年,司督阁在英国为建设盛京医科大学筹款,伊莎贝拉·伯德的朋友认为“这正是伊莎贝拉·伯德要支持的事业”,于是从伊莎贝拉·伯德生前留下的一笔遗产中支出1000英镑,作为盛京医科大学的建设资金。司督阁用这笔款项修建了盛京医科大学的一座侧楼,以此作为对伊莎贝拉·伯德的纪念。

    她镜头下的盛京景象

    伊莎贝拉·伯德1892年第一次接触摄影,一年后才学会底片处理和洗印。她对摄影非常着迷,曾经说“我必须承认,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摄影那样吸引我”。她在1894-1896这三年全面游览中国的时候已经熟练掌握了摄影术,并在中国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现在这些照片主要保存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

    2015年,爱尔兰的菊石出版公司(Ammonite Press)出版了由黛博拉·爱尔兰(Deborah Ireland)撰文的画册《1894-1896,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摄影之旅》。书中重现了伊莎贝拉·伯德当时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并就她在中国为期三年的旅行进行了描述:“1894到1896年期间,年迈的伊莎贝拉·伯德在中国走过8000英里,从杭州到香港,然后还沿着长江的尽头逆流而上去到发源地,其间尝试过骑马、坐轿子、乘船等交通方式,用她新收购的相机和还不太成熟的摄影技巧记录她的旅程。”

    黛博拉·爱尔兰(Deborah Ireland)这样评价伊莎贝拉·伯德:“她是最不可思议的女人,而且绝对是新时代女人的榜样。伊莎贝拉直到44岁才成为一名旅行作家——那时女人没有把作家当做职业的。她直到60岁才进入摄影领域,她打破了常规。这位冒险家敢在任何天气下旅行和骑行,探索偏远和危险地区,写下对她来说与最初设想相差巨大的生活。”

    在《1894—1896,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摄影之旅》和《中国照片》两本书中,真实而亲切地记录了1894年盛京城的景象。对照片的解说也很有趣,能体味到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沈阳这座古都与古老的帝国以及与整个世界的联系。

    伊莎贝拉·伯德在盛京期间,住在小河沿附近的盛京施医院(今辽宁省肿瘤医院)。她出版的几本书中,关于盛京的照片距离小河沿都很近。魁星楼距小河沿最近;狐仙庙在盛京城墙东南角,即今东顺城街和南顺城路交汇处;大南门在今朝阳街和南顺城路交汇处。虽然今天魁星楼、狐仙庙、大南门已不存在,但1894年伊莎贝拉·伯德拍摄的这几处古迹,使我们清楚地见识了魁星楼、狐仙庙、大南门的真正面貌,是我们目前见到的比较早的相对清晰完整的魁星楼、狐仙庙、大南门的真实影像。

    一百多年前的盛京街头,伟大的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摆弄笨重的相机拍摄,给沈阳留下了数量不多但很珍贵的影像。